会议与资讯
发布日期:2023-12-27 20:24:33 来源:中国卫生学术与艺术网 阅读量:
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在青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会议以“中医体质和慢病防控”为主题,设立了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来自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等600余人参加了线下会议。同期召开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马骏,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庄乾竹,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陶兴成,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苏文鹏,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国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卫健局局长万延俊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秘书长倪诚主持。
王琦指出,中医体质学从学说到学科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中医体质学人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认清使命、提升水平,彰显中医体质学的学术价值。
李昱对中医体质分会新当选的各位委员表示热烈祝贺,期盼分会再创佳绩。他对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国际影响力作了特别说明。
马骏充分肯定了中医体质分会为中医药学术繁荣和创新发展作出的贡献,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二是继续提高中医体质学在全国医药领域的影响力;三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保持学科的生命和活力。
李可建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希望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在中医体质、过敏性疾病研究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探索,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陶兴成代表青岛市政府致欢迎辞,他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论坛上,王琦作《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未病-已病状态及其转换的生物学特点和数学表征研究》报告,从学科交叉的角度阐述痰湿体质血脂异常从未病向已病转换的特点与表征,从中医数字化、智能化解读关键技术,极具突破性的进入新的疾病医学研究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作《生物药发展概况及临床应用前景》报告,总结了生物医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小分子的细胞因子的重组与现代抗体的广泛临床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作《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维护》报告,以国家需求、临床需要、转化应用为导向提出生殖健康维护的中西医结合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作《中西医骨折治疗理念的发展与融合》报告,系统梳理了东西方骨折的治疗理念,提出以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治疗骨折的新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芳莉作《深圳市治未病服务创新模式及规范解读》报告,她指出基层中医院要做强基层的事,要将治未病根植于老百姓,让全民共享治未病的大健康服务;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崔红生作《支气管哮喘不同临床表型的体-病-证特点及三辨诊疗模式的应用》报告,讲到了多种哮喘的临床表型与体-病-证特点,强调三辨模式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及管理方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夏仲元作《桥本氏甲状腺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报告,倡导用中医体质学的原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桥本氏病的防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瑞霞教授作《五运六气体质的临床运用体会》报告,认为运用五运六气的思维诊断和治疗疾病,尤其是对于体质的调理有非常好的疗效;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作《基于中医思维“无症状”2型糖尿病“辨病-辨体”诊疗模式方略构建与应用》报告,提出要提升中医思维,应用“辨病-辨体”调治2型糖尿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倪诚作《论方人辨识及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要略》报告,提出构建方人辨识法,先辨人后辨方人,调体治本;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白明华作《中医体质辨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报告,阐释开发成人版体质量表、老年版体质量表、儿童版体质量表等具有人群针对性的特定量表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体质辨识与新技术结合的进展;加拿大学者赵立业作《针灸中药治疗糖尿病过敏症》学术报告,以三焦-气机理论角度揭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分享个人体会与以针灸方法为代表的诊疗方案。
会议还设置了5个分论坛,包括过敏性疾病论坛、体质与肥胖论坛、体质与睡眠论坛、体质与慢病营养干预论坛以及青年论坛。
过敏性疾病论坛上,江苏省中医院朱佳作《变应性咳嗽中医诊治与体会》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吴芬芳作《论免疫细胞治疗的中医思维》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李杰作《基于宿痰伏肺论经方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报告等,基于各类过敏性疾病,结合中医思维,阐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方法
体质与肥胖分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李英帅、湖北省中医院丁德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刘爔、广东省中医院陈裕、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谢长才等基于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结合,验证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有效性,基于专科建设与学科交叉的深度思考,将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中医体重管理提供新思路。
体质与睡眠分论坛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刘艳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庆云、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芳莉、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谢长才、云南省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何渝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罗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冷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俞若熙等以中医药思维为底色,以现代生物学研究为依托,以现代新技术为抓手介绍解决睡眠健康的新方法。
体质与慢病营养干预分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倪诚、北京中医药大学姚海强、青岛大学梁惠、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宋昊翀等从营养干预、体质调理的角度,展示现代老年人慢病的诊疗方法新策略。
青年分论坛上,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陈璐佳、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侯淑涓、南京市江宁医院针灸科乔明、南方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陈洁玲、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安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丁宁、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科陈龙娇、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杨帆、首都医科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黄博臻、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孔靖玮、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马晗作等以中医体质理论为落脚点,结合现代生物学、代谢组学研究、现代技术等,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各类疾病诊疗提供思路启发。
11月24日晚举行的换届选举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医体质分会新一届委员会及党的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辑:玛 雅
审核:治 鑫
通联: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