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与资讯
发布日期:2023-02-03 21:53:18 来源:中国卫生学术与艺术网 阅读量: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求实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近日,2022年度第一批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求实项目验收会在京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原中医学与中药学处主任王昌恩,中华中医药学会产业政策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孙晓波等9位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各项目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霄潇主持。
会上,13位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研究成果及相关政策建议。经专家论证,13个项目均通过验收工作。下一步,学会也将通过图书出版、会议论坛等形式宣传推广优秀研究成果。
项目研究成果概览
项目1:中医药领域国家级科技项目资助情况与行业发展研究
01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方南元
项目梳理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资助情况及成果,开展了科研工作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医药领域国家级项目存在资助强度偏低、地域差异性大、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支持力度不足、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科研及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调查显示中青年群体自主参与科研工作热情度不高,对当前科研工作解决学科发展关键问题的信心不足。
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兼顾地区差异。二是降低解释型研究比重,提升中医药系统框架探索性研究比例,打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长期封闭现状。三是对中青年群体精细分类,人尽其才,避免科研工作的运动式开展。
项目基于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项目,从项目数量、经费、竞争力指数和横向对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显示NSFC中医药各类别的项目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均逐年上升,但总资助率逐年下降,提示应NSFC中医药项目呈现出质升量涨的趋势,但获得资助难度逐年增大。NSFC竞争能力指数分析显示,北京市连续5年位居第一梯队,广东、上海和江苏位列第二梯队,浙江、广西和四川位列第三梯队,其他省份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梯队。反映了各省市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提示竞争力指数较低地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政策,提升科研实力。建议:NSFC对中医学科领域增大支持力度,并对人才项目进行倾斜,单列资助名额;多方筹措,多部门协作,设立中医药联合基金。
项目2:编制《中医药青年学者成长发展报告》
02
中国药科大学 丁佐奇
在完成本年度求实项目——“编制《中医药青年学者成长发展报告》”期间,项目组开展了若干次线上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和主题为“青年学者发展路径探讨”的线下专家座谈会一次。共完成基于问卷调研结果的研究论文和报告各一份。在调研中发现: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政策与评价指标以及在中医药领域实施“揭榜挂帅”的呼声日益增加。基于问卷调研和专家座谈会的共识,项目组认为政策制定部门应当改革人才政策、落实多维度评价体系,科技服务部门应当搭建各类专项平台、做好辅助与支持工作,青年人才个人应当主动学习交流、积极拓展研究领域。
通过开展个案访谈、履历调研、问卷调查,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总结中医药青年学者成长发展概况,提出中医药青年学者面临培养政策分散、职业规划不足等瓶颈,认为中医药青年学者成长成才需注重传统文化、习诵中医经典、勤于临床实践、结合多种教育模式、设立个人目标、掌握现代科技等方面。提出“2+5”即完善教育培育体系、制度保障体系两个体系;实现中医药青年学者成才发展培育与高徒项目、优才项目、工作室项目、基层项目、学术流派项目五个结合的青年成长培育模式建议。
项目3:肿瘤疾病中医临床优势病种梳理与中医药行业发展研究
03
项目4: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
0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廖星
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为积极响应国家“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发展策略,成立了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起草小组,围绕中成药特点,结合国内外最新药品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起草了《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南》。该指南从评价的设计、主题遴选、评价内容与指标、结果报告、结果应用及评价、质量控制等六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在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广泛意见征求后,形成了“2022年试行版”。同时基于指南形成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两个品种的试评价。
项目组深入了解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包括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政策发展、技术标准、评价维度和组织机制的建设情况以及近五年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状况。同时针对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经济性维度,项目组以治疗便秘、消化不良的中成药为例进行了经济性维度评价。在研究中,存在临床文献对疗效的报道标准不一致,以及在对中成药进行成本效果评价时缺乏公认WTP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规范中成药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并通过患者及时获取相应的WTP。
项目5: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五年建设规划及工作机制研究
05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刘德文
该项目建立了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五年建设规划,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成果库一体化知识服务平台,并制定了一套能保证案例库正常、稳定、有效运行的管理文件,为部分医疗机构职称评审改革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工作落地提供了参考“新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跟进“科创中国”的品牌建设内容及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建设规划,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加大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的宣传推广工作。
项目6:医保相关政策与中医药行业发展研究
0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荆丽梅
在全国推进DRGs和DIP改革背景下,项目以上海市作为典型地区,综合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机构调查、问卷调查、专家咨询访谈等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发现,中医 DIP 支付改革和优势病种付费改革试点不断推进,改革短期成效较明显,城保患者均次费用下降,部分病种临床效果和卫生经济效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但仍存在供需双方政策知晓度不高,医务人员绩效待遇和职业发展待完善,改革尚无法覆盖服务利用度高的居保和门诊患者。建议加快推进改革试点,扩大优势病种覆盖范围;坚持动态调整,强化改革政策导向作用;完善信息建设,加强病案首页质控管理;细化病种分类,探索多元付费改革措施;同时进一步跟踪评价改革中长期效果,促进中医医院与医保高质量协同发展。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 张立强
一是系统回顾支持发展中医药政策措施及发展现状,重点剖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发挥不够、医改中支持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二是从全国层面系统梳理药品目录调整、药品集采、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门诊共济保障等重点改革情况,进行对中医药发展潜在影响及利弊分析。三是基于医保战略性购买这一逻辑主线,提出构建彰显中医药特点的价值评价体系、指导中医院积极参与项目调价与新增、积极融入协同实施适宜的中医付费改革、以中药集采推动建立中药价格形成机制、持续深化中医药服务供给侧协同改革等对策建议。
项目7:药品监管相关政策与中药产业发展研究
07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唐健元
项目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会议调研等形式,系统分析评估国外植物药及中医药出海情况、国内中医药产业现状,形成《中药监管战略与产业发展报告》,并于核心期刊发表《新时期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思考》等五篇文章。当前,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监管科学体系是新阶段的关键点,项目组以研发转化为导向,针对中药注册监管战略和中药创新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和挑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意见,以期促进监管体系完善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8:编制《中国中医药科普发展报告(2021)》
0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沈潜
课题组以“研究2021年中医药科普发展脉络”为宗旨,通过调研问卷、专家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展示中医药科普工作典型案例,总结现阶段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最终形成《中国中医药科普报告(2021)》图文册及文字性研究报告,以期为提高“科普人员素质”、加强“科普内容质量”、提升“大众中医药素养”提供参考。本课题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新媒体数据型案例较少,应调动资源、整合资源,以更丰满的数据展现中医药科普工作发展趋势。
项目9:中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研究
09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李耿
项目聚焦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政策文件及文献总结、组织问卷调研和专题研讨会、重点访谈等研究,深入分析发展态势,找出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拓宽创新技术出路、激发创新动能等促进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政策建议。完成专题研究报告。发表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专著3部。有关建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贯彻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提交中国科协的《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体现。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辑:玛 雅
审核:治 鑫
通联: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