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报道》栏目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融媒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唯一学术与艺术融和的网站

协办单位:

* 皖南医学院 * 扬子江药业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 齐鲁制药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协办单位:

* 皖南医学院

* 扬子江药业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 齐鲁制药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

微信号

公众号

宣传合作:18766191639

微信号:zgwssygl

投稿邮箱:zgwsxsyys@163.com

会议与资讯

会议与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会议与资讯 >

热烈祝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

发布日期:2021-09-11 23:34:50 来源:中国卫生学术与艺术网 阅读量:

2021年9月10日下午,庆祝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传承开启创新,理想照亮未来,将大家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创业年代和砥砺奋进的40载峥嵘岁月。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现任主任委员吴德沛,北大血研所首任所长、工程院院士陆道培,王德炳校长为代表的北大血研所前辈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和部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研究所专家、教授及工作人员代表等出席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表达祝贺。

成立于1981年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原北京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是当时北京市、北京医学院唯一的一家专科研究血液病的研究机构。

1981年,陆道培团队完成中国第一例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获成功

1997年,率先在国内成立脐带血库

2000年,黄晓军团队完成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获成功

2016年,黄晓军团队自主原创发展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方案的关键技术普及到全国近百家移植中心, 以及意大利、以色列、法国、韩国等多家海外移植中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移植技术手段,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北京方案”

2019年获批“国家血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1年的3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第10000例骨髓移植手术,成为整个亚洲第一个达到这一里程碑数据的临床中心

40年来,北京大学血研所从无到有,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并发展成为拥有诊断、治疗、转化三大平台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年诊疗重患达15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相合骨髓移植中心。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黄晓军教授

回顾这40年前行之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感慨万千,他说道,1981年,一个立志要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在临床上有所创新,最终能回应更多患者痛苦,关怀更多患者身心的血液病研究所诞生了。

北大血研所仅有的17张床位两张层流床开始,从完成全国第一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始,40年后的今天发展成为拥有诊断、治疗、转化三大平台的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每年来北大血研所寻求帮助的重病患者有15万人次——在在北京,在自己的祖国,患者就能够得到几乎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同等先进医疗技术的诊断和治疗。

40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北大血研所从几乎零的开始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倍体骨髓移植中心,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北京方案”为世界同行制定行业新标准——北大血研所的技术进步是国家富强科学昌盛的同频共振;是中国血液科学走进世界强国之列的时代缩影;是全体工作人员胸怀祖国心系患者的情怀铸就;是几代科学工作者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

黄晓军表示,无论技术任何日新月异,但医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医学仍然是在承认认知局限基础上的科学求真,是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基础上的全力救治,是医者人性良善基础上的患者关怀,是整合技术手段基础上的生命维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进步的长河里,唯有继承北大血研所坚持科学原创的传统,始终不会忘记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承担,辈出的人才都能够去做有温度的医者;然后可以期待,北大血研所在未来的岁月里,科学技术必定会更上一层楼。那样的话,我们将能够无愧于大国“国家血液中心”的称号,能站在世界血液科学的最高峰,去引领全球血液科学的发展,解除全世界血液患者的痛苦。无论如何,北大血研所唯一的中心始终是患者!”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王德炳教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代表、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王德炳教授深情的回顾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至今走过的路程,并感谢全国医学同道们的支持。

血研所能有今天的成就,第一是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建所之初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开拓进取,努力争先;第二是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为了人民健康不断努力;第三是敢于创新,加强科研攻坚。王德炳教授提出殷切希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加倍努力,要有国际视野,加强基础研究,不骄不躁,继续做出更大的成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姜保国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代表医院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表示祝贺。

他表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学术为先,40年蓬勃发展,成为北大和人民医院的支撑学科,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出凝血疾病、骨髓衰竭性疾病和儿童血液病的科研和临床基础上搭建了诊断、治疗及转化三大核心平台,并建立了完整的护理体系,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血液病中心。相信全体血液病研究所同仁将继续秉承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继续攻克一个个难关,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血液病研究所的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将在近期投入运行,血液病研究所作为医院的优势学科,将入驻通州院区,继续领跑!”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

吴德沛教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全国血液学同道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他表示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是学术攻坚不断创新的阶梯,借助血研所精心搭建的平台,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交流发展,相信此次大会将成为中国血液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北大血研所一代代学者们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精神是中国血液人宝贵的财富,北大血研所深耕于血液四十载伟业,产出了累累硕果,铸就了“北京方案”的时代传奇,在国际血液研究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在白血病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做出中国贡献,为国际国内同行广泛认可,挽救了无数患者生命,是北大医学专科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高峰学科,是领航的大雁,代表北大医学人感谢血研所给大家带来的自豪与鼓舞。

乔杰院士深情回顾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习期间,深深感受到陆道培先生、王德炳先生等老师们的医者仁心与砥砺奋进,在与黄晓军所长和血研所同仁共事期间,被北大血研所人严谨求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感染。乔杰院士感谢一代又一代血研所人的传承,希望血研所抓住机遇,加快培养能满足重大专业需求学科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人民需要的优秀的研究型临床医生,为全生命周期守护人民健康、为实现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再立新功,做出北大医学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医学部将全力支持人民医院血研所的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科交叉共建平台,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和人才评价的机制体制,期待血研所再接再厉,当好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致辞中指出,北大血研所在国家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几代血研所人瞄准目标,不懈努力,团结奋进,共同推进中国血液病研究事业的发展。这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体现了血研所人传承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希望在接下来的征程,北大血研所能继续团结奋进,规划好蓝图和发展路径,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四十年来,北大血研所围绕一个目标,一种文化,一个信念,搭建了从诊断到治疗再到成果转化的平台,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攻克了多个国际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在致辞中指出,北大血研所成立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几代人血研所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薪火相传的智慧和开拓精神。北大血研所不仅在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果,在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全国20多家血液中心参加的血液肿瘤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中,黄晓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赞誉。

“祝愿北大血研所继续发扬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北大血研所的创新精神,承担起健康中国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助力中国血液病事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中国科协名誉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院士指出,血研所能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志存高远,心中有光,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初心,不断开拓进取;第二是有优秀的领军人才,以陆道培和黄晓军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薪火相传;第三是团结奋斗,全体血研所人团结一心,向共同的目标努力。

新的历史时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希望血研所在未来树立更高的目标,不仅代表国家先进水平,还要在血液病研究方面占领世界高地;第二要加强基础研究。血液学的研究、相关交叉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甚至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第三要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人才,为年轻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让各方面的人才组合起来。

“北大血研所这四十年来前进的方向代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进方向,血研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代表了北医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血研所在工作中显示的精神文化可以代表北医的精神文化。希望未来血研所继续引领中国血液病事业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领高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充分肯定了北大血研所自成立以来,四十年间在两代所领导带领团队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疗效方面领跑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对包括血液学领域在内的广大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北大血研所立志于人类健康事业,四十年恰是风华正茂。陈竺院士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明天更加美好。

“希望北大血研所勇攀医学科技新高峰,在血液科学分类领域发展中国自己的治疗体系,对已经形成的原创体系进行理论突破,发挥国家血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广原创技术和先进手段,惠及更多基层血液病患者,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恰逢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37个教师节,黄晓军所长代表北大血研所致敬感恩老一辈血研所人,为陆道培院士、王德炳校长、陈珊珊教授、郭乃览教授、傅剑锋教授,献上终身成就纪念——

黑发积霜织日月  丹心不言写春秋

前辈们深耕科学研究  拓荒学科空白

从临床突破到体系建成

将一个个“不可能”化为“可能”

带领新一代的血研人将梦想点亮

重启血液患者新生的希望

几位前辈不仅是先行者、是引路人

更是北大血研所人不断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学术论坛由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主持——

四秩春秋守初心,薪火相传谱华章。

征鼓声声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

北大血研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凝聚着艰苦卓绝、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初心,肩负着薪火相传,勇于创新、再创辉煌的使命。

一代又一代北大血研所人不忘家国情怀、追求科学真理,坚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血液病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理论与应用成果,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人才,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临床科学研究队伍,开创了中国血液病研究领域的科技强国之路。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围绕人民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将科技动能注入“健康中国”战略,助力中国血液病事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玛 雅
审核:治 鑫
 通联:吴 静

友情链接: